温泉的起源
温泉这个地方原来并不叫温泉,在明朝以前地名叫青龙头,附近的村就叫青龙头村。后来因为发现了温泉水而得名。在明清时期,温泉就已经很出名,并开辟为游览胜地。当时的温泉没有现时这么繁华,不通公路,甚至没有宾馆旅舍,但是有从地底冒出来的热气腾腾的温泉水,很好玩。当时许多达官贵人都坐着轿带上家人前来泡温泉水。
到了民国期间,从化温泉兴起开发旅游热。在1933—1936年的短短几年间,建有各式别墅和房屋37栋。在1932年,西南航空公司常务董事刘沛泉,在一次驾机飞行中看到温泉瀑布,特别惊奇,就请了好友陈大年律师、梁培基医生等人跋山涉水寻找在天空中看到的瀑布,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他们真的找到了这一绝色美景。他们看到这里沿河两岸景色秀丽,有山、有水、有瀑布、又有温泉,空气清新,认为很有开发价值。陈大年是日本留学生,梁培基曾在日本疗养,考察过日本的医疗事业。而刘沛泉也曾经到过日本,他们见过日本的温泉区,知道温泉在日本已经成为普罗大众的游乐场所。刘沛泉也见过我国的一些温泉,他们决心把从化温泉建成普通群众的娱乐休闲场所。但是开发温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时刘沛泉等人就去找当时的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兼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陈济棠对开发温泉并不热心,随便应付几句便算了。刘沛泉等人在陈济棠那里得不到帮助,便另想办法。当时陈大年有一位从化的学生名叫李务兹,时任从化县“县长”,李务兹见到既是恩师来访,又是为开发从化温泉出力,李务兹也想利用温泉发展地方的经济。于是他们四人一拍即合,共同出谋划策开发从化温泉。
他们首先在温泉河东盖了一间茶室,在河东的岸边建起了“玉湖溪馆”,是用茅草盖顶,用竹枝料,再糊上黄泥作墙,四面设有走廊,中间布置成日本式的平房,作为游客的休息场所。
他们成立了“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专门从事从化温泉以及附近景区的开发工作,规定凡捐300元以上的,到温泉游览,可以免费住在“玉溪湖馆”。当时的一元钱相当于现在差不多是200元,但是购买力相当于300元左右。他们还发展会员,如果是会员,可以在“促进会”购置荒地建别墅。会员多了,资金也就足了,从1934年到1936年,“促进会”在河东建了温泉第一件浴室,供游客来玩,而且修道路,建凉亭,办了很多公益事业,也正是刘沛泉等人的锲而不舍,才初步实现了泡温泉不只属于权贵的特权,普罗大众也可以享受的休闲活动了。
在此期间,中国南方也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1936年,广韶公路修筑到温泉附近,“促进会”便修筑大道接通广韶公路,使游客可乘车直达温泉的中心。温泉通公路后,大大加速了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当时广州的有钱人和高官已经有了汽车,更方便了他们前来游玩。广州省城的达官贵人包括谢赢洲,欧阳磊,刘纪文,陈济棠等人都纷纷前来温泉建别墅、度假、泡温泉。
从化温泉先后有3次较大规模的开发。1933年,在从化温泉首次兴起开发热潮,至1936年建有各式别墅和房屋37栋,游人纷沓而至,从化温泉名噪一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从化成为半沦陷区,温泉建设停止,游人罕至,1942年因县城沦陷,国民党从化县政府机关迁至温泉。1953年开始,再次兴起开发建设从化温泉热。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从化温泉疗养时曾建议要把温泉建设成“冬都”,冬天的时候北京的领导干部可到温泉来避寒。至1965年,在温泉风景区较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有省干部疗养院、广东温泉宾馆(原名省政府交际处第二招待所)、广州军区温泉招待所(后称荔圃宾馆)等3家,从化县也投资兴建了商店、粮店、邮电、银行、旅行社等服务设施。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从化温泉开发建设基本停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化温泉开发建设掀起第三次高潮,省和广州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相继到温泉投资建宾馆、山庄、度假村。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批准从化温泉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广东省政府评定从化温泉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至2004年,景区内建有楼房、别墅516幢,建筑面积87.6万平方米,有大小酒店、旅馆近100家,床位6700多个,还有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酒吧、舞厅、露天温泉浴池等娱乐休闲场所。景区内众多园林小景,造型各异、各具特色。近几年,多家度假酒店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未来的温泉将更灿烂,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南粤大地。